武汉科技大学本科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武科大教〔2018〕53号)
发布时间:2018-05-08 发布者: 浏览次数:
为建立健全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加强教学内涵建设,规范教学运行,提高教学质量,进一步明确专业、课程(含双语课程、在线课程、研讨课程等)、教学团队、课堂教学、实习和实验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课程考核等方面的要求和应该达到的质量标准,特制定武汉科技大学本科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详见附件。
原《武汉科技大学本科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武科大教〔2007〕84号)自本文件公布之日予以废止。
附件:1.武汉科技大学专业建设质量标准
2.武汉科技大学课程建设质量标准
3.武汉科技大学双语课程建设质量标准
4.武汉科技大学在线课程建设质量标准
5.武汉科技大学研讨课程建设质量标准
6.武汉科技大学本科教学团队建设质量标准
7.武汉科技大学本科课堂教学质量标准
8.武汉科技大学本科实验教学质量标准
9.武汉科技大学本科实习教学质量标准
10.武汉科技大学本科课程设计质量标准
11.武汉科技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标准
12.武汉科技大学本科课程考试考核质量标准
附件1:
武汉科技大学专业建设质量标准
指标
| 质量标准
|
专业建设目标、思路与措施
| 设置合理、规范,符合学校定位、符合社会需要、
|
有良好的学科基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准确
|
专业建设发展规划科学、完善、定位准确
|
建设思路清晰、建设目标清楚
|
措施有针对性、可行性
|
专业基础
条件
| 实验设备能满足教学需要,在本科人才培养中能够发挥较好作用
|
设备完好率、利用率高,实验室管理制度健全
|
有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基地,能满足实践教学基本要求
|
专业图书资料能基本满足学生学习需要
|
师资队伍
| 师资队伍结构合理,生师比达到18:1
|
有专业师资培养、引进、使用的计划与措施,执行情况良好
|
教师教学与学术水平高,积极开展教学与科学研究
|
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教学交流,教学科研互促共进
|
专业建设方案科学合理,符合实际,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
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培养方案科学合理,培养模式符合培养目标要求,能体现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协调发展,符合国家专业建设质量标准
|
制订培养方案有行业企业专家参与论证,科学设置专业方向及专业课程模块,完善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
教学内容不断更新,反映最新学科知识
|
课程体系整体优化,与培养目标相一致
|
积极改革教学方法(包括考试方法)与手段,成效显著
|
科学合理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有一定数量在线课程,教学效果好
|
选用教材质量高,编写出版高质量的本科教材
|
人才培养质量
| 近三年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中,学生反映良好
|
CET4/6级通过率、考研率、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较高,学生对该专业满意
|
学生专业思想稳定,申请转专业人数少
|
应届毕业生年底就业率≥80%,流向合理,能很好地体现服务面向
|
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创业和学科竞赛活动;有学生获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科技成果等奖项,在公开刊物发表论文
|
在全国同类中特色鲜明,具有一定专业特色和优势
|
附件2:
武汉科技大学课程建设质量标准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主要观测点
| 质量标准
| |
|
|
教学队伍
| 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
| 学术水平、教学水平与教师风范
| 课程负责人或主讲教师师德好,学术水平高,教学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特色鲜明。
| |
教学队伍结构及整体
素质
| 知识结构、年龄结构、人员配置与中青年教师培养
| 教学团队中的教师责任感强、团结协作精神好;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并根据课程需要配备辅导教师;中青年教师的培养计划科学合理,并取得实际效果。
| |
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
| 教研活动、教改成果和教学成果
| 教学思想活跃,教学改革有创意;教研活动推动了教学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 |
教学内容
| 课程内容
| 2-1-A理论课程内容设计
| 教学内容符合学科要求,知识结构合理,注意学科交叉;及时把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和教改教研成果引入教学;课程内容经典与现代的关系处理得当。
| |
2-1-B实验课程内容设计
| 课程内容的技术性、综合性和探索性的关系处理得当,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
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
| 教学内容安排
| 理论联系实际,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课内课外结合;教书育人效果明显。
| |
实践教学
| 实践教学内容
| 设计的各类实践活动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培养要求;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有显著成效。
| |
教学条件
| 教材及相关资料
| 教材建设与选用
| 选用优秀教材(含国家优秀教材、国外高水平原版教材或有高水平的自编教材);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和自主学习的开展提供了有效的文献资料或资料清单;实验教材配套齐全,满足教学需要。
| |
实践教学
条件
| 实践教学环境
| 实践教学条件能够满足教学要求。
| |
网络教学
环境
| 网络资源建设、网络教学硬件环境和软件资源
| 有网络教学资源,并能经常更新;在教学中确实发挥了作用。
| |
教学方法与手段
| 教学设计
| 教学理念与教学设计
| 重视案例式学习、研讨式学习、启发式学习等现代教育理念在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征,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进行设计。
| |
教学方法
| 多种教学方法的使用及其教学效果
| 重视新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能灵活运用多种恰当的教学方法,有效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开展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
| |
教学手段
| 信息技术的应用
| 恰当、充分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促进教学活动开展,并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果方面取得实效。
| |
附件3:
武汉科技大学双语课程建设质量标准
一级
指标
| 二级指标
| 权重
| 指标内涵与评分标准
|
主讲
教师
15分
| 学术水平
| 4
| 课程负责人或主讲教师学术水平高,教学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特色鲜明。
|
外语水平
| 7
| 有一定的国外学习经历、外语水平高。有一年以上出国进修经历的可以给≥5分。
|
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
| 4
| 积极开展双语教学研究与改革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获得过校级以上教学成果奖励或获得过校级重点以上教学研究立项;发表了高质量的教改教研论文。
|
教学
内容
与条件
15分
| 课程内容组织与安排
| 4
| 理论联系实际,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课内课外结合;教学内容符合学科要求,知识结构合理,注意学科交叉;及时把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和教改教研成果引入教学;课程内容经典与现代的关系处理得当。
|
教材建设与选用
| 7
| 制作出优秀的双语教学课件;建设有适量、丰富的外文参考资料或资料清单;使用原版外文教材或讲义的,可以给≥6分。
|
网络资源及技术使用情况
| 4
| 恰当、充分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促进教学活动开展,并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果方面取得实效。网上教学资源丰富,并在教学中发挥了作用。
|
教学
方法
与手段
20分
| 教学形式
| 10
| 外语授课学时比例占总学时比例达50%得分为6分;达60%得分为7分;达70%得分为8分;达80%得分为9分;达90%及以上,可得10分。该项为必须合格项。
|
教学方法
| 5
| 根据课程内容、学生特征及教学需要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及手段。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外语水平提高。教学方法及手段灵活多样。
|
考核方式
| 5
| 灵活采用多种考核、考试形式;考核方式以英文为主,注重双语教学实效。考核为全英文的给5分。
|
教学
效果
50分
| 督导评价
| 20
| 证明材料真实可信,评价优秀;有良好声誉(根据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处最近2年的数据)。
|
学生评价
| 20
| 讲课有感染力,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启迪学生的思考、联想及创新思维。(根据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处最近2年的数据)。
|
同行评价
| 10
| 学院自行根据本课程评价相关体系组织同行进行学院初评。
|
附件4:
武汉科技大学在线课程建设质量标准
一级指标
| 评价点
| 评价标准
|
教学团队
| 团队信息
| 包含教师基本简历,研究方向及成果,以往承担课程,本课程建设团队,职责明确、有确定的线上答疑老师等
|
课程内容
| 课程介绍
| 本课程所属领域,教学目标,学分值,考核方式、各分数比重,教学大纲概况等基本信息
|
课后习题
| 有完整习题和参考答案,分值比重合理,总课程至少有三次测试,单元练习与该单元内容相关,能考核学生学习程度和反映接受程度
|
教学安排
| 能够明显传达计划教学进度和时间,让学生了解什么时间应该完成的教学内容
|
资源扩展
| 提供相关外部资源链接和参考资料,所提供的资源出处准确,资料有扩展知识价值
|
设计合理
| 教学内容能按教学大纲合理划分,且逻辑上合理,能清晰表达课程内容,反映该学科领域基本结构;编排顺序利于学习者理解和认识
|
内容科学
| 课程内容能遵循教学目标;课程深度适当;重点突出,科学严谨,积极向上,没有思想上、学术上错误,资料来源可靠,能反映学科发展新思想、新概念、新成果
|
考核标准
| 考核内容能够体现教学整体性、能涵盖本课程的大多数章节内容,难度具有区分性,分值设置得当,重点突出
|
教学方法
| 授课过程能结合网络教学特点,且授课方式能有效表达教学内容,促进学习者理解,问题阐述简练准确、思路清晰、详略得当;学生提问回复及时
|
教学风格
| 主讲人讲课热情,精神饱满,有感染力
|
课程推介
| 评价
| 课程网站的点击率高;学生在课程讨论区内评价积极,对教学效果评价良好
|
推广
| 课程成功在全国性课程平台上线;外校学生修读相关课程学时人数多
|
| | | |
附件5:
武汉科技大学研讨课程建设质量标准
类别
| 指标
| 建设标准
|
新生研讨课程(面向大一学生生)
| 研究专题的设计
| 教师以实际问题(往往是跨学科的)而不是学科理论体系为线索,关注与现实的联系,精心设计研究专题有2~3个。
|
教学过程
| 1、每门课选课人数10~30人。
2、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每个研究专题开展不少于2学时的研讨,对新生在掌握知识、开拓视野、合作精神、批判思考、交流表达、写作技能等诸多方面进行整体上的培养与训练,突出学习过程的研讨性。
|
学习小组
| 根据研究专题的需要,组建若干个相应的学习小组。每小组需要收集相关专题材料,讨论、交流研究主题,合作撰写相关报告;同时围绕相关专题至少完成一次专题报告,现场接受师生质疑。
|
学习成果
| 新生在学习过程中应注重资料的收集、阅读、讨论、交流、合作、写作以及批判性的思考,每个小组撰写的研究报告不少于2份、专题汇报不少于1次,学生独立撰写的报告不少于1份。
|
系列专题研讨型课程(面向大二及以上学生)
| 研究专题的设计
| 结合某一专业基础或专业课程,按照一定的研究主线,围绕着问题、项目、案例、设计、实践等设计研究专题不少于3个。
|
教学过程
| 1、每门课选课人数10~30人。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围绕每个专题的研究过程和基本要求,开展不少于6学时的研讨,指导学生文献检索和资料查询、提出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技术路线、设计研究方案、实施研究工作等。
|
学习小组
| 学生根据研究专题与兴趣爱好,组建若干个相应的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成员一般不超过4人。每个小组汇报研究进展不少于2次,教师对每个小组的报告进行点评并给出指导性意见,引导学生充分参与讨论交流。
|
学习成果1
| 学生在研学过程中应注重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最终方案的实施效果。专题研究告一段落之前,项目小组中每位成员应汇报自己的研究内容,现场接受师生质疑,根据所提意见反馈,进一步完善研究报告。
|
学习成果2
| 各项目组至少应提交1份专题报告,项目组成员独自撰写至少1份3000字以上的研究报告,研究报告应参照一般学术论文格式。
|
附件6:
武汉科技大学本科教学团队建设质量标准
指标
| 质量标准
|
制度管理
| 制定详细的教学团队建设规划,并按照建设目标认真组织实施
|
定期向学校书面报告专业建设进展情况,报告内容客观,建设成果及建设情况详实
|
团队基础与结构
| 团队建设单位与教研室、研究所、实验室、教学基地、实训基地和工程中心等组织机构建设紧密结合,设置合理;符合学校课程建设和学科(专业)建设的实际
|
具有多年教学改革与实践的基础,团队成员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高
|
具有良好的梯队结构,老、中、青结合,学缘结构、职称结构、知识结构合理,规模适度;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的比例高,原则上一个教学团队中不能少于1名教授。
|
团队成员教书育人氛围好,整体教学效果优良,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
|
负责人
| 应为本专业领域的专家,具有教授职称,具备丰富的教学、科研经验和较深的学术造诣及创新性学术思想,具有较强的指导研究生和青年教师的能力
|
致力于课程建设和科学研究,熟悉本学科的发展前沿和教育改革趋势,获校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及以上,或省级科研成果三等奖及以上,或省级重点学科负责人,或省级及以上本科教学工程项目负责人;或主持过省级及以上教研项目或科研项目
|
长期致力于课程建设,坚持在教学第一线授课,坚持每学年在本校为本科生讲授专业课一门以上,教学效果优秀
|
师德高尚,治学严谨,为人师表,具有团结协作精神和较好的组织管理能力
|
教学工作
| 注重团队教师的培养和梯队建设工作,不断提升团队教师教学水平
|
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重视实践性教学
|
加强课程内涵建设,充分应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推动在线课程建设,建设完成1门及以上优质在线课程或研讨式教学课程
|
教学效果好,团队无教学事故
|
教学改革与研究
| 加强科学研究与教学的结合,鼓励将科研成果运用于教学实践
|
积极参加教学改革与创新,承担省级及以上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1项及以上;或获得校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1项及以上
|
团队公开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著)质量高,能反映出最新的教学研究成果,在学校规定的C类及以上期刊发表教学研究论文2篇及以上
|
教学改革有利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组织和指导学生参加科研实践、自主创新活动和各类学科竞赛
|
教材建设
| 重视教材建设和教材研究,积极组织编写高质量本科教材
|
主编出版本科教材1本及以上
|
附件7:
武汉科技大学本科课堂教学质量标准
指标
| 质量标准
|
教学态度
| 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具有良好的师德师风,教书育人
|
仪表端庄,举止文明,精神饱满
|
备课充分,教学内容熟悉,授课认真
|
按时上、下课,上课期间不使用手机
|
不缺课,不随意调、停课,不擅自请人代课,不擅自增减学时
|
严格课堂管理,尊重爱护学生,注重与学生沟通和交流
|
平时成绩记录完备,评分规范
|
课后辅导耐心及时,作业批改认真
|
教学内容
| 教学内容充实,符合教学大纲要求
|
按照课程教学进程安排组织教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
信息量适度,教学内容及时更新,尽可能将研究成果融入教学内容,反映本学科及相邻学科的前沿动态
|
概念准确,条理清晰,观点正确,论证严密,逻辑性强
|
重点突出,难度、深度适宜
|
教学方法和手段
| 重视课堂互动,灵活运用启发式、讨论式和翻转课堂等方式教学,注重因材施教
|
注重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
综合运用多种教学辅助手段开展教学
|
重视课堂效果信息反馈,做到教学相长、协调一致
|
教学能力
| 普通话教学,语言生动流畅、快慢适中、感染力强,用规范字
|
教态自然,肢体语言运用恰当
|
板书工整,字体规范,图示标准;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直观、形象生动,内容科学、正确、规范,效果好
|
授课思路清晰,讲授知识系统、逻辑严谨、表述准确、重点难点突出
|
熟练操作使用各种现代教学辅助手段
|
教学效果
| 课堂秩序良好,学生到课率高,课堂气氛活跃,互动良好
|
学生能较好理解并掌握教学内容,反映良好
|
学生学习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
附件8:
武汉科技大学本科实验教学质量标准
指标
| 质量标准
|
组织与
管理
| 实验教学管理的职责明确,教学过程组织规范,教学活动组织有序,教学任务落实到位;教学过程有管理,有监控,实验开出率95%以上。
|
实验教学文件
| 实验教学大纲齐全,大纲设计符合课程目标、培养目标和实验技术的新发展,符合教学对象实际情况,科学可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占实验课程总数的80%以上。
|
有适用的、符合教学要求,能结合我校学科实际与特色的实验教材、讲义或指导书,内容及体系更新及时。
|
学生实验考核及成绩评定办法及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齐全;实验教学管理制度健全,并严格执行。
|
实验教学准备
| 实验教学有计划,有安排,批次分组合理,落实到位。
|
实验指导教师认真学习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进行预试,并做好相应记录,确保实验教学内容的完成。
|
实验指导教师应确保实验场地整洁,仪器设备状态完好,实验材料齐备;对仪器设备状态清楚,安全措施到位。
|
实验
授课
与
指导
| 实验内容完整;实验目的、原理、注意事项讲授清晰;讲课与实际操作时间分配合理。
|
严格学生实验预习检查制度,记录完整;对学生实验操作指导认真,实验现象解释正确;辅导答疑耐心、热情,兼顾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
遵循启发式原则,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独立操作能力训练,演示与学生动手操作相结合。
|
严格实验课堂管理,实验教学日志填写完整、规范;学生实验数据检查认真,原始记录签字确认。
|
实验报告与成绩评定
| 实验报告格式、内容要求明确,批改及时、认真,批改率100%,评阅意见准确。
|
实验各项成绩给定有依据,记载完整、规范、准确,有指导实验的任课教师本人签名。
|
实验教学档案
| 课程结束后,实验教师应及时按《武汉科技大学普通本科实验教学管理办法》文件要求对教学资料进行归档整理。
|
附件9:
武汉科技大学本科实习教学质量标准
指标
| 质量标准
|
组织与管理
| 学院、系(教研室)、指导教师认真履行各自岗位工作职责,实习教学有计划、有落实、有检查、有总结。
|
各学院结合专业特点,确定实习单位,有针对性做好实习动员及岗前安全教育工作。
|
有明确的纪律要求,执行严格,遵守安全、保密和劳动保护等有关规定,学生无违纪和事故发生。
|
实习教学文件
| 各学院有实习教学管理、实习考核与成绩评定的实施细则。
|
实习大纲内容完整、全面,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要求。
|
各专业实习计划及教学实施计划安排合理,上报及时。
|
实习教学条件
| 各专业积极建设校内外实习基地。基地条件良好,具有一定规模,能很好满足实习教学需要;各专业有1-2个校级及以上实习基地。
|
每位指导教师指导的学生人数按各专业要求进行配备,人员安排落实到位,教学经验丰富,熟悉生产或工作实际,责任心强;实习领队教师具备讲师以上职称。
|
学生实习经费专款专用,杜绝浪费,使用合理、有效。
|
实习教学指导
| 实习指导老师负责联系实习单位,与实习单位相关人员明确实习方案。全面指导学生完成实习教学。
|
学生实习报告手册记录详细(医学专业学生还应有科内轮转和出科小结),内容与专业联系密切,资料或数据记录完整准确,具有真实性和原创性;教师批阅认真,有评语,成绩评定合理。
|
学院认真做好实习总结工作,积极组织实习经验交流,针对实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改进,效果明显。
|
实习教学归档
| 实习教学完成后,实习指导教师应及时按《武汉科技大学普通本科实习工作管理办法》文件要求对教学资料进行归档整理。
|
附件10:
武汉科技大学本科课程设计质量标准
指标
| 质量标准
|
教学
基本
条件
| 课程设计指导书符合课程教学要求
|
有固定的教室、实验室、机房等教学场地
|
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等能够满足课程设计教学要求
|
指导教师应由讲师(硕士)及以上教师担任
|
教学
实施
过程
| 选题符合课程设计的教学要求,难度与分量适中
|
任务书对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能力训练、素质培养要求的内容具体,书写规范
|
课程设计的目的符合培养计划要求
|
指导教师认真履行岗位职责,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严格要求、耐心指导,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
学生能够独立地按照计划与进度完成设计工作
|
课程设计考核评分标准合理,具有可操作性
|
教师严格按照评分标准评定学生成绩,成绩与评语能客观反映学生的课程设计质量
|
教学管理
| 课程设计计划安排合理,管理规范
|
课程设计资料档案保存完好,保管有序
|
教学
效果
| 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实践能力,学生满意度高,部分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体现出较好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
附件11:
武汉科技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标准
指标
| 质量标准
|
选题质量
| 按照培养目标围绕本学科和专业选择具有一定实用价值的、训练学生综合能力的题目
|
内容一般不超过本专业教学大纲的要求,能体现教学计划中对“三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知识结构的基本要求,题目难易度与分量适中
|
选题要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毕业设计、工学类论文要求能与工程实际相结合,其它类毕业论文选题要求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或实际价值
|
工科专业学生选题中,设计类选题比例应达到70%及以上,坚持一人一题
|
设计
(论文)
撰写
质量
| 毕业设计(论文)的题目、摘要及关键词(中英文)、目录、致谢、附录、参考文献等内容完整、规范
|
认真阅读教师指定的参考文献,同时阅读自选资料。毕业论文的参考文献:理工类专业的不少于15篇,文科类专业的不少于20篇,其中外文文献均不少于3篇。医科类专业的毕业论文,正文的参考文献不少于15篇(其中外文文献不少于3篇),综述的参考文献不少于15篇(其中外文参考文献不少于6篇)。
毕业设计的参考文献:不少于5篇,外文参考文献篇数不作硬性要求。
|
文字通顺、无错别字;标点符号、计量单位使用准确;图纸、框图、表格、曲线等符合国家标准或工程要求
|
正文字数符合要求:理工科类不少于10000字;文科类不少于12000字,其中外语专业不少于4000个单词;艺术类毕业设计说明书不少于5000字,美术创作类论文不少于4000~5000字;医科类正文不少于6000字,综述不超过3000字
|
外文翻译选材与本专业紧密关联,翻译忠实原文,表达准确
|
(理工医类)设计合理,理论分析与计算正确;实验数据准确可靠,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结构严谨,逻辑性强,论述层次清晰
(文法经管类)论文论点鲜明、论据确凿;表现出对实际问题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文章材料详实可靠,有说服力;结构严谨,逻辑性强,论述层次清晰
|
手册填写质量
| 设计(论文)手册各项内容填写完整,符合规范
|
开题报告撰写认真,设计方案或论文撰写提纲切实可行,安排合理,具有可操作性;(文法经管类)文献综述格式规范、观点明确、评价合理、综述中所涉及的参考文献数量充足
|
工作记载详细明确
|
答辩
| 能简明扼要地阐述设计(论文)的主要内容,重点突出,条理性强,能准确流利回答问题
|
学术
水平
| 设计(论文)有独特见解,富有新意或所研究的问题有较深刻的分析,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
|
附件12:
武汉科技大学本科课程考试考核质量标准
指标
| 质量标准
|
试题质量
| 覆盖教学大纲要求内容的80%以上;有期中考试的课程,期中考试之前的教学内容不得少于30%
|
注重考核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基本知识与综合知识题目分值比例恰当
|
题型多样,至少设计三种题型,主观题和客观题比例恰当
|
试题无错漏
|
卷面格式规范且符合学校规定
|
试卷难度适当,题量适中,绝大部分学生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
试题分值分布合理,标注规范
|
学生考试成绩分布合理
|
近三年的题目原则上不重复
|
实行A、B卷命题,题型、份量、难度大体相当,且题目不重复
|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 有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答案正确、无错漏
|
客观性试题答案确定
|
主观性试题答案有得分要点
|
评卷质量
| 按照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评阅试卷
|
用红笔阅卷;记分规范,题首以正分方式记分,每门课程试卷评阅方式一致
|
无错判、漏判、统分错误现象
|
公共课尽量实行教考分离,采取流水作业形式进行评卷
|
无随意更改分数现象;如有分数更改,须有阅卷教师签名
|
平时成绩规范,评分合理,记录完备
|
试卷分析
| 对学生考试卷面成绩进行结构性评述,对试卷考核范围、难易程度、区分度、进行分析,对学生出错率高的共性问题进行总结
|
对考试中反映出来问题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
试卷管理
| 试卷命题和印制的审核、审批手续齐全
|
有保密措施,试卷档案材料保存规范、齐全
|
以教学班为单位进行归档,答题册叠放顺序与课程成绩单名单顺序保持一致。
|
Copyright © 2018 武汉科技大学·教务处 版权所有 地址:武汉青山和平大道947# 邮编:430081 鄂ICP备 030192
上一条:武汉科技大学学分制选课管理办法(武科大教〔2018〕47号)
下一条:武汉科技大学教师本科教学工作规范(武科大教〔2017〕61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