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院概况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是武汉科技大学的主体学院之一,从1958年开办工业企业电气化专业至今,已走过六十年的办学历程。 1995年成立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现设有自动化系、电子信息工程系、电气工程系、电子科学与技术系、电工电子基础课部和专业综合实验中心,拥有“冶金自动化与检测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湖北省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深度信息融合研究院、机器人与智能系统研究院等教学和科研平台。
学院现有“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被评为B级,含五个目录内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一个目录外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并设有“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控制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内含五个目录内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和二个目录外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另有工程硕士专业领域:控制工程、电子通信工程。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130余名,59%以上的教职员工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教师中有62%以上具有博士学位。教师中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资助计划获得者1人;楚天学者特聘教授、讲座教授及楚天学子8人;湖北省优秀中青年创新团队带头人2人;湖北省“高端人才引领培养计划”第二层次1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楚天园丁奖1人,省先进工作者1人,省优秀共产党员1人,获全国首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
学院教学科研实力雄厚,现有教授30人,副教授48人,博士生导师14人,研究生导师50人,并拥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楚天学者8人。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和较高的科研水平,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国家重大仪器专项等一批高水平科学研究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奖励21项;近年来,获批纵向课题100余项,其中国家级42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20项,其它省部级项目45项,三大检索论文238篇,实用新型、发明专利及软件著作版权88项。出版专著和教材40余部。
学院现有本科生2285名,全日制研究生400余名。学院不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在教学教育质量工程、教学研究领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现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门国家精品课程和精品资源共享课,1部“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5门湖北省精品课程, 获得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5项省级教学成果奖。近五年来学院学生,有300多人次获得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励,研究生就业率一直是100%。建院以来先后培养出万余名优秀毕业生,他们活跃在各行各业的第一线,为国家的发展贡献着重要力量。
学院以“育人为本,崇尚创新”的办学理念,围绕冶金传统优势,注重交叉融合,拓宽服务领域,以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为目标,努力成为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和较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学院。
二、报考条件
(一)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报名参加全国博士研究生招生考试: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2.已获硕士学位的人员;应届硕士毕业生(须在 2019 年 9 月 1 日前取得硕士学位)。
3.身体健康状况,符合教育部规定的体检标准。
4.有两名所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的书面推荐意见。
5.现役军人须持二代身份证报考博士研究生,按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有关规定办理。
(二)硕博连读
录取为我校非定向就业的在读学术型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每学期可申请硕博连读,被接收的研究生不参加博士研究生招生统一考试,必须参加我校组织的考核,具体按照《武汉科技大学硕博连读研究生选拔与培养管理办法》执行。
(三)“申请-考核”制
符合教育部和我校规定的博士研究生报考条件者,每年 11 月~12 月可以“申请-考核”方式申请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被接收的研究生不参加博士研究生招生统一考试,具体按照《武汉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招生“申请-考核”制实施办法》执行。
(四)上述报考条件若有变化,以教育部最新文件规定为准。
三、报名
报名包括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两个阶段。
(一)网上报名
符合报考条件的人员请于2018年11月20日~2019年3月20日(逾期不再补报,也不得再修改报名信息)登录教育部博士报名系统(http://yz.chsi.com.cn/bsbm),按照网上说明和网上报名步骤报名。
(二)现场确认
网报成功的考生于 2019 年 3 月 21 日~3 月 22 日,持本人二代身份证,本科、硕士学位及毕业证书原件和网上报名编号到我校青山校区进行现场确认和缴纳报名费。逾期未进行现场确认者,报考无效。
1.现场确认须提交的报考材料:
(1)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登记表;
(2)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导师同意报考函;
(3)两名所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的书面推荐意见;
(4)身份证复印件、本科与硕士学位、毕业证书复印件(应届硕士毕业生提供学生证复印件和就读学校预毕业证明)、教育部学信网本科和硕士学历查询结果、学位网本科和硕士学位查询结果;
(5)硕士课程学习成绩单原件、硕士学位论文(摘要)和专家评阅书;
(6)其他科研成果证明材料和获奖材料。
2.为避免因学籍、学历或学位问题影响现场确认,请考生在现场确认前自行在教育部学信网(http://www.chsi.com.cn)上做好学籍(应届生)/学历(往届生)查询,往届生还须在学位网(http://www.chinadegrees.com.cn/)上进行学位查询,现场确认时提交查询结果。
3.在网上未查询到本科、硕士学位及学历的考生,在现场确认时须提交本科、硕士学历及学位认证报告原件,并上交复印件。获得国外硕士学位的考生须提交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提供的学位认证书原件和复印件。
四、考试
考试分初试和复试两个阶段。
1.初试时间:2019年4月13日~4月14日(具体时间以湖北省联考时间为准)。
2.初试地点:武汉科技大学。
3.初试科目:外国语(不含听力)、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考试方式均为笔试。每科考试时间均为 3小时,满分 100 分。
4.复试时间与安排:2019 年 5 月,具体时间及相关安排以我校研究生院网页 http://ysxy.wust.edu.cn/公布为准。
五、学科专业
一级学科代码及名称 | 二级学科名称 |
081100 控制科学与工程 (湖北省一级学科重点科学) |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湖北省特色学科) |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
系统工程 |
新能源电力与控制 |
六、导师信息
七、招生专业目录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含高性能钢铁材料及其应用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
机器人与智能系统研究院、人工智能与信息融合研究院)
招生人数: 8 人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联系人:刘老师 TEL:027-68862349
高性能钢铁材料及其应用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联系人:马老师 TEL:027-68862266
机器人与智能系统研究院联系人:闵老师 TEL:13971365898
人工智能与信息融合研究院联系人:杨老师 TEL:15327322321
专业代码、名称及研究方向 | 指导 教师 | 考试科目 |
0811控制科学与工程 |
01MMC能量转换系统故障诊断与容错控 制 | 刘振兴 | ①1101英语 ②2218线性系统 ③2219矩阵分析 ④3316数字信号处理 ⑤3341模式识别 ①必考,②③选一,④⑤选一 |
01分布式电源变流系统分析与控制 02智能微电网运行与控制 | 王 斌 |
01高温熔融金属转运防倾翻控制技术研究 | 刘惠康 |
01微光机电系统集成与控制 02特种服务机器人及其控制
| 吴怀宇 | ①1101英语 ②2218线性系统 ③2219矩阵分析 ④3317高级过程控制 ⑤3336随机过程 ①必考,②③选一,④⑤选一 |
01网络化系统建模与控制 02智能交通控制 | 刘 斌 |
01工业大数据分析与深度学习 02热轧带钢力学性能预报模型 03轧机精度在线监测与诊断 | 李维刚 |
01滤波器组框架理论及应用 02多智能体控制与分布式网络优化 03工业大数据与智能信息处理 | 柴 利 | ①1101英语 ②2218线性系统 ③2219矩阵分析 ④3316数字信号处理 ⑤3336随机过程 ①必考,②③选一,④⑤选一 |
01非线性系统建模与控制 02鲁棒控制与状态估计 03模糊系统理论 | 常晓恒 |
01 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 02多源成像传感器信息融合 | 吴 谨 |
01智能机器人三维情景交互与推理 02人机协作型移动双臂灵巧作业 | 闵华松 | ①1101英语 ②2218线性系统 ③2219矩阵分析 ④3341模式识别 ⑤3336随机过程 ①必考,②③选一,④⑤选一 |
01机器视觉与系统 02机器人视觉导航 03人工智能与智能机器人 | 伍世虔 | ①1101英语 ②2219矩阵分析 ③3316数字信号处理 ④3336随机过程 ①②必考,③④选一 |
初试科目参考书目
2218《线性系统理论》(第二版),郑大钟,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
2219《矩阵分析引论》(第四版),罗家洪主编,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年。
3316《数字信号处理理论、算法和实现》(第三版),胡广书,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
3317《过程控制及其MATLAB实现》(第二版),方康玲,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年。
3336《随机过程》(第四版),刘次华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2008年。
3341《模式识别》,汪增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0年。
八、人才培养
近五年来,学院招收博士生研究生25人;授予博士学位15 人。近年来,学院大力资助博士研究生开展国际交流,开设国际课程,为博士研究生创造和提供良好的学术研究条件与氛围。
(1)国际交流:为扩大研究生国际学术视野,提高研究生国际交流水平,促进我院研究生与国(境)外高校、科研机构的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学院支持研究生出国交流12人次,2017年从国外招生4名研究生,加强国际交流。
(2)国际化课程
课程名称 | 授课人 | 授课人单位 | 授课人职称 |
Theory and Implementation for Networked Control Systems | 田玉楚 | 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 | 教授 |
Modern Network Technology | 何建华 | 英国阿斯顿大学 | 讲师 |
九、奖助体系
为激励博士研究生潜心学习和科研,我校建立了完善的资助体系,包括国家资助、学校资助、社会资助等。研究生资助体系的资助对象为取得学校学籍、基本学制年限内、档案和工资关系转入学校的全日制博士研究生。
1.国家资助
按照国家公布的奖助学金政策和标准对符合条件的在校博士研究生进行资助,国家奖学金标准为30000元/人,国家助学金标准为13000元/人·年。
2.学校资助
(1)在国家资助的基础上,为鼓励博士研究生勤奋学习、创新进取,更好地完成学业,学校设立了学业奖学金和学校助学金,覆盖面100%。学业奖学金标准为18000元/人·年,学校助学金标准为8000元/人·年(其中导师科研经费补助不低于6000元/人·年)。
(2)科研津贴:导师根据课题研究的工作量给予博士研究生相应的经费资助。
(3)优博资助:选拔优秀博士生开展“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育资助”,资助津贴为20000元,资助时间为两年,具体按照《武汉科技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育资助管理办法》执行。
(4)国际交流资助:学校对短期出国留学、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博士研究生进行资助。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资助最高金额为1万元/人;短期出国(境)访学资助最高金额为3万元/人,具体按照《武汉科技大学资助研究生出国(境)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及短期访学管理办法》执行。
3.社会资助
学校设有“许家印”、“科力生”、“濮耐”、“首安”等社会奖学金,用于奖励在科技成果、学术论文、学习成绩、社会活动等方面表现突出的研究生,每年评审一次。社会奖学金中,特等奖学金最高为10000元/人,一等奖学金最高为5000元/人,二等奖学金最高为3000元/人。
十、联系方式
研招网站 | http://www.wust.edu.cn/xxkx/672/list.htm |
研招联系人及电话 | 刘老师 027-68862349 |
研招邮箱 | xxxyyz@wust.edu.cn |
学院微信公众号 | wkdinfo |